cover_image

我院院长程开明教授在《中国工业经济》上发表文章

点击关注☞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2024年12月03日 12:24
图片

作 者  程开明,高东东,洪真奕

单 位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原文刊发  《中国工业经济》2024年第9期,原标题为《土地配置如何影响城市人口空间分布》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土地是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的空间载体,土地配置是城镇化进程中国家与地方政府落实城市建设的重要推手。改革开放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城市发展中人地空间布局失衡现象仍屡见不鲜,这与地方政府土地配置引导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政策效果欠佳密切相关。低效或无效的土地配置导致土地资源在城市内部人口、产业匮乏的区块过度集中,加剧了人地矛盾,影响城市发展后劲。
当前,城市内部土地配置问题仍未受到充分关注,地方政府通常认为只要城市内的土地得以开发就能自然吸引企业和人口集聚,未意识到不同地理区位上的土地配置对吸引集聚具有异质性效果。一般而言,在城市之间或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将土地配置给更为发达的中心区域确实能产生显著的“引人”效果,但这一土地配置策略可能并不适用于城市内部,因其与当前城市多中心化发展理念中“疏解中心集聚负外部性”的核心主张相悖。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大城市“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在城市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多中心空间战略被提上日程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新城”“新区”等外围偏向型建设来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但其并未在现实中产生显著的疏解效果。
因此,有必要将目光聚焦于城市内部,深入解析地方政府土地配置对城市中心与外围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效果,探寻造成地方政府土地配置引导人口空间分布效果欠佳或失灵的潜在因素。以便地方政府及时调整土地配置策略,优化城市人口空间格局,实现人地协调发展。这既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之需,也是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背景下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研究结论


     

程开明、高东东、洪真奕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4年第9期的论文《土地配置如何影响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将政府主导的土地配置行为引入量化空间模型,基于“以地引人”视角,解析与检验地方政府土地配置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地方政府“以地引人”策略总体上能够奏效。地方政府土地配置偏向对城市内部人口迁移方向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政府更多地向城市中心配置土地,的确能引导人口向中心集聚;反之,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口向外围流动。但偏向外围的土地配置在引导人口向外围流动的同时,也以城市整体低密度蔓延为代价,不利于城市总福利水平提升。

第二,地方政府“以地引人”策略的有效性受到城市中心与外围生产率差距的制约。城市中心与外围生产率差距越小,地方政府土地配置引导城市内部人口空间分布的作用越强,此时地方政府无论把土地配置在中心还是外围,都可以引导人口向土地配置的目标区块集聚;但若二者之间的生产率差距过大,地方政府土地配置优化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效果将被大幅削弱甚至彻底失灵,此时其难以扭转生产率颇具优势区块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

第三,土地市场需求会影响地方政府“以地引人”策略的成效。在人口流出型和中小规模城市中,土地市场需求不足,地方政府“以地引人”政策往往失灵;而在人口流入型和大规模城市中,土地市场潜在需求较大,地方政府“以地引人”策略更能奏效。


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为地方政府调整土地配置策略,有效引导城市人口空间布局优化,实现人地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1)地方政府土地配置须遵循市场规律。地方政府应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受土地财政、政绩工程等驱使盲目开发土地,应优先将土地配置给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近且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块,以充分发挥土地供给与市场集聚的协同效应。同时,构建建设用地指标与常住人口规模挂钩的协调机制,评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投放与人口集聚方向之间是否保持一致,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年度各区块落户数、常住人口数和新增企业数,统筹制定本年度土地配置计划;在关注人口流动方向和保障各区块用地需求的同时,动态监测城市内部土地实际利用状况,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过度倾斜。
(2)地方政府土地配置须结合城市圈层特征有序推进。在城市总体规划管控下,依据城市内部不同圈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细致规划各圈层功能定位。对于外围圈层,应密切关注其人均建设用地存量水平,保证土地配置数量与吸纳人口规模间相匹配,不断完善外围区块人才落户、住房供应、就业保障等配套服务体系,提升人口密度,减少土地闲置。针对中心圈层,应建立存量用地再开发机制,对活力严重衰退区块进行局部拆除重建;对发展态势良好、土地开发饱和区块,借助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等手段增强其集聚吸引力与居住舒适性,提升城市总福利水平。在土地配置的区位与数量决策中,政府应“变散为聚”“化小为大”,规避城市空间松散化和低密度扩张,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3)地方政府土地配置须考虑城市特质。对于中小城市或人口流出型城市,地方政府应适当缩减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低效重复建设和蔓延式增长,通过产业集聚来引导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优化,同时警惕“中心偏向型”政策虹吸资源造成“虚胖型”主中心;对于大城市或人口流入型城市,地方政府应正视人口仍将持续流入的现实,在人口调控上遵循“宜疏不宜堵”原则,以“外围偏向型”土地配置引领多中心化发展。优先划拨人才落户区块,妥善安排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科学使用建设用地配额,合理归置必要产业用地。推动实现中心外围产城融合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土地配置“引人”效果。


图片


精彩回顾

图片

统数青年说|展学生风采,学优秀榜样

图片

学术新知丨高水平论文、高层次科研项目尽在这里

图片

统计与数学学院2023年成果概览合

      丨统计与数学学院

      丨融媒中心 运营部 田佳琪

      丨赵天奕 姚天成 朱星泽

      盛雨茹

      “极+”融媒体中心

图片


点个“”,再点个“在看”,见证统院精彩👇🏻

学术新知 · 目录
上一篇学术新知丨我院江涛教授、明瑞星教授的研究成果《具有复杂结构极端风险的极限理论与应用》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下一篇我院师资博士后陈浪(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姚宁宁、奚欢(共同一作)在PNAS上发表学术论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